亚洲多国遭遇暴雨袭击 已造成至少67人死亡
我认为,心灵境界的超越不同于西方式的超越,不是外在超越。
当然无法面面俱到,主要是从道德文化这个角度来讲。和而不同相对于早期的和同之辩来讲,既肯定差别又注重了和谐,在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和谐,这比早期的和同之辩更进了一步。
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于人,不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更广泛地来看,仁还有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的含义。同时也讲君子义以为上,义以为上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义放在头一位。刚才我们讲守中就是以中庸排斥极端,那尚和就是以和谐取代冲突。孔子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义为上,以义为先,而不能够以利为上,以利为先。
这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偏好。孔子是很重视中庸的,中的本意是不偏不倚,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时中。[10]《答张横渠书》,《明道文集》卷二。
换句话说,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即使是单从利益方面说,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得到的比失掉的要多得多。因为这些都表现了生命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谓究天人之际的问题才成为中国哲学不断探讨、不断发展的根本问题。
[1] 原稿有此提要(作于1998年5月30日)。这种开发是建设性的,决不是破坏性的。
中国哲学讨论天即自然界有没有心的问题,最能说明这一点。因此,所谓理性化的说法并不全面,应当加上工具化。又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程颐当宋哲宗的老师时,有一次,宋哲宗随意手折柳枝,程颐严肃地指出不可,并讲了一番道理。
我们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天即自然界既然是生之本,因而是礼之本,当然要受到尊重,决不亚于对其他二本(指先祖、君师)之尊敬。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儒家人学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进行自身调整,但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传统,都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又有人会说,按照这种逻辑,只有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才造就了现代化,中国哲学与文化就不可能促进现代化。
[2] 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思可说是一个理性范畴,但思的功能正在于打通内外、物我的界限,而不是将人与万物隔绝起来,然后为万物立法。
但是,正因为自然界是生之本,因此他很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更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伐、乱捕杀。因为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社会群体中的人,还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其生命的根源都在于自然界。
儒家荀子被认为是改造自然的思想家,但他明确主张天(即自然界)是人类三本之一,即生之本,因而对自然界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他是中国最早提出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思想家之一。《中庸》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正因为如此,真正的问题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上,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居于什么地位,对自然界应持什么态度,在这些问题上,显然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或颠倒,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类自己惩罚了自己。物不仅有性,而且有与人相通之处,这就是天道之诚、生生之仁。儒家特别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有一种普遍的宇宙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在儒家哲学中,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吸收和发展科学技术,提倡科学上的创造精神,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用智是有目的的。
因为它并不能说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最初始、最终极性的根源。成己成物、仁民爱物,是不能彼此分开的。
很明显,这些危机的出现,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今天竟有人以不屑的口气说,难道这也是儒家的精神吗?他以为这是小题大做。中国传统哲学并没有现代科学的因子,这一点我们应当承认。我不赞成一切古已有之的说法,也不同意当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之说。我以为在这类问题上,既要有理性批判精神,又要有同情的了解,更要着眼于传统的开放性与多元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目的是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建立共同的基础。
这里似乎有一种真正的辩证理性,值得我们深思。用理性主义方法论证信仰主义,这并不奇怪。
对此应当重新解释和评价。正是在这里,需要重新反思和继承传统哲学的人文价值
中国哲学认为,现象和本质一样,是主观同客观、内在同外在的统一,主体意识的意向内容就是世界的本质意义,二者是统一的。离开人的存在,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在中国哲学看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谈论世界是什么以及世界有何意义等问题。
这就是我为什么把主体思维作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思维特征提出来进行讨论的主要原因。[12] -------------------------------------------------------------------------------- * 此文作于1999年1月24日。本书提出了四个基本特征,展开了系统论述,这是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人作为主体,不是与自然界相对而立,将自然界作为认识与征服的对象,而是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而成德。
人作为认识主体,所面对的是客观对象,这个对象包括人自身在内。[6]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2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有关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进行过一些讨论,对中国哲学有没有主体性和主体思维,也有不同意见,本书的见解,有助于这类讨论的深入开展。二者都讲主体,但意义不同,西方强调对立性主体,即认识主体,而中国强调统一性主体,即德性主体。
但它又不是纯粹主观的,也不是纯粹感性的,它要求主观与客观、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在这样的统一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是真正的存在主体,我称之为统一主体或绝对主体(绝对主体一词,海外有学者已经说过,但理解上不完全相同)。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